为什么有的人“自驱力”强?
家庭成长社群《2.15 学习的真相–改良构建》学习笔记
在学习、工作过程中,总是羡慕那些“自驱力”强的人。
他们不需要老师、老板监督,自己不但能够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,还能拓展思维,把任务相关的问题都搞定。
他们给人的感觉是:不知疲倦,精力充沛。
自己也很想成为那些“自驱力”很强的人。 但是不知道提高“自驱力”的方法。
什么是自驱力?(What主体)
今天的这节课里,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定义“自驱力”:
“自驱力”强,其实也不过是在描述一个人“更主动”而已。
如何提高“自驱力”呢?(How用法)
培养呵护创造的欲望,不停地创造,无时无刻地思考创造
为什么要用“创造”来提高“自驱力”(Why机制)?
对于什么是“学习”的概念,大多数人受到孔子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的影响,认为学习分为“求学”和“练习”构成。
学完,做完练习,任务就完成了,不再管它了。
而笑来老师认为这个“学习”的模型不完善,应该再加上2个子模型:应用和创造。
于是,一个完整的学习模型,就变成了:求学、练习、应用、创造。
有些技能,到“应用”这一阶段,就不用再往前走了:比如说走路,学会走路后,我们一直用它就可以了,不用再优化了。
而有些技能,需要更进一步,例如说话。 每个人都会说话,但是私底下说话,和公开演讲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为什么说公开演讲是一个“创作”过程呢?
因为公开演讲,需要多个技能的组合:不仅会说,还需要逻辑严谨、内容有趣、记忆大量内容、发声技巧等等一系列的技能,最后公开演变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的存在。
为什么学习模型里,一定要包含创造?
创造可以反复触发学习点,它是学习效果的最终检验标准和手段。
所以“创造”是提高“自驱力”的最佳好的方法。
这和著名的费曼学习法,有异曲同工之处:
它们都是要求创造。
不同的地方:费曼学习法,只是要求口头复述;而笑来老师的创造,不仅仅包含复述, 还包含创造其它的结果:文章、视频等等。
发表评论